當我們被逼得自由工作
自從2020年武漢肺炎元年,此種病毒開始肆虐全球,很多產業都遭逢巨變,大企業紛紛裁員或倒閉。尤其work from home,更有甚者,work from everywhere成為一種新常態,似乎已經變成一種趨勢而無法逆轉。要在一間公司待到退休,儼然成為戰後嬰兒潮口述的神話故事。
在這種趨勢下,穩定領薪水的上班族會有很大的比例被迫轉成看似不穩定的自由工作。我們要怎麼預備這樣迫在眉睫的未來呢?
這有賴於平常上班時做跳出組織時的準備:盤點組織中的硬需求,關注每個專案涉及的背景知識與技能,並逐項拆解流程與環節,找到市場願意付費的產品或服務。可以從最簡單的外包項目開始。
上班的好處
許多機會和視野只有在中、大企業才有辦法。缺點是沒有辦法從頭到尾接觸一遍。上班時,最好在至少有20位正職人員規模的公司。能窩在這種不大不小的公司規模的好處是介於有點制度,但制度還是有點亂,卻能近距離習得該領域完備的知識與技能。依照我的職場經驗,公司依照人數的規模特色如下。
門檻1:從01人到08人
老闆或共同創辦人就是一切的知識、技能泉源。老闆有時間的話可以近距離教妳/你。
俗話說九條好漢在一班。一個團體超過8人,口頭訊息就會難以準確傳達,小團體相對來說也更容易產生。
門檻2:從10人到30人
超過8人,開始有清楚的部門劃分與派系,溝通上再也不能用口頭有效傳達
有點制度,但不完備。自己嘗試做規章或操作手冊,就會讓人驚豔不已。有趣的是可以玩辦公室政治,權力鬥爭的入門版。
門檻3:從30人以上
每天都要經歷辦公室政治風暴,有無謂的情緒勞動要處理。好處是每個工作環節理論上都有白紙黑字的規範可循。這些文件要想盡辦法刻在自己的腦袋裡,這都是日後自由工作的關鍵。
離職的好時機
在該公司學習或成長的邊際效益還在高點時,也就是所有公司環節自己寫不出操作手冊前,不太建議離職。
我認為離職的好時機是公司的關鍵文件自己全部都能掌握,不是說要帶走公司機密,而是自己有辦法在腦袋內複製一份可以傳承的白紙黑字機制說明,或者掌握該領域眉角的系統化作法。
當有一天被資遣或無法穩定上班,一定得從事自由工作之前,最重要的是自己曾經在公司經歷所有存在或曾經存在的職能中,延伸出自己能夠提供市場價值的服務。
還在上班時拆解所有工作流程與環節,找到市場硬需求
公司設立某種職位,除了酬庸或是安排老闆小三(這邊講認真的不開玩笑)外,通常是職場不可或缺的工作項目,只要牽涉到賺錢的生意,這些硬需求必定要被滿足。
第一,針對公司每個職位做一個「職務市場價值剖析表」
尤其要關注該表的市場價值說明欄位,去解釋為什麼公司會需要這樣的職缺。
同時也得想想為什麼該職缺現在還在,另外一個職位現在消失了。
分析自己的薪水從何而來:拆解一家公司中從得到案子到完整獲得利潤的所有過程環節。
第二,針對環節進行詳細描述
跟同樣是上班族的朋友們聚餐時,聊彼此公司該職務的異同,納入市場價值說明欄位。
這些環節獨自拆分後,丟到市場上,別人可能會付多少錢購買這套服務?這種訊息在網路上找不到,只能透過平時的田野調查,從客戶、合作廠商或已經從事該領域自由工作朋友的訪談後得知。
第三,提供額外價值
有人一定會質疑秘書、行政這種事情怎麼可能外包。我認為問題的癥結點在於該職除了滿足基本需求外,妳/你自己還能提供什麼額外價值,可能是妳/你這個人特別好相處,半夜三點也會爬起床幫忙處理事情,還能維持燦爛的笑容,這種就是價值。
無論看似多難拆解的工作職能,透過個人魅力Charisma,也是有辦法外包的。
職場的刻意練習
盤點還在上班時的職場背景知識與技能,延伸日後自由工作之用,可以考慮兩種模組。
模組一,自由工作可區分成三種型態
跨領域,跨職能
同領域,跨職能
同職能,跨領域
用上班時累積的職能,最好是同領域,跨職能。比如都是從事廣義行銷工作(民間商業文案、政府標案的服務建議書等),行銷同領域可以架接多種工作,而且領域都一樣,人脈是互相重疊的,不用擔心像是土木工程和IC設計兩類完全不同的人脈不相容的問題。
模組二,累積同領域職能三種層次,分成
自己做
教人做
帶人做
這是完全不同的三件事。其中帶人做不一定非得主管職,就算是公司小螺絲釘也需要跟他人或跨部門協作,這種不能面對面傳達,最能磨練遠距協同工作的能力。
馬上讓職能有商業價值的方法
一、寫操作手冊
二、寫一系列職場乾貨心得文
三、在三個月內推出自己的線上課程
線上課程不求大賣,就算乏人問津也無所謂,可說是穩賺不賠的自我投資。
當妳/你要教別人時自己複述一遍都覺得講得有問題,這種反饋方式會強制腦袋去整理過去會的東西。一定會有過往經驗系統化的成份,就算日後不斜槓也頗有好處。光是有推出線上課程、寫一系列職場乾貨心得文的人,對比嘴巴說自己能力很強,卻講不出所以然的,前者更讓人信服。
自己職場經驗不足,就得花點小錢去找教練或顧問,槓桿別人的經驗。對的導師可以成為自己專業領域的護城河,強化優點的同時,也把自己的缺點轉成個人品牌特點。
一個月六萬薪水的工作 V.S. 三個兩萬的工作
一般狀況來講,要負擔一份月薪六萬以上的工作,通常是被期許的人才,既是主管職又要帶人(如果是軟體工程師過了35歲也會被迫升級成某種程度的小主管,不然請個年輕有新鮮肝的臺清交資工系或從資策會剛畢業拿33K的來取代也行),一定要參與辦公室政治風暴帶來沒有價值的情緒勞動,導致生活品質與日常認知餘裕大幅降低。要拿6萬的錢,其知識技能不是拿2萬塊的3倍而已,可能是10倍有餘喔。
這種時候倒不如跟不同的客戶簽訂只要2萬塊的工作。2萬塊就是基本能從事遠端工作外包的最低限度,每個月付2萬塊的雇主也不會期待過高(前提是先篩選客戶),每個月服務3個客戶,保有自己的時間,又不會被干涉培養其他工作機會,等於是奈米級外包廠商的概念。
結論:離職前的階段性任務
一、習得公司所有關鍵文件,把看似零碎的眉角,至少以文字寫出系統化作法。
二、讀該產業的價值鍊報告。
三、隨時更新「職務市場價值剖析表」,尤其注意高附加價值的環節。
四、打造階段性代表作,或寫出一篇被該領域傳頌的經典文章。